疫情期间,购买冷链食品真的风险更高吗?
Q1、什么是冷链食品?
冷链食品是指采用冷冻、冷藏等方式加工,产品从出厂到销售(包括装卸、运输、贮存)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食品。
感谢冷链的应用,让我们在家就能品尝到不同产地的食物,而且相比以前腌制、风干等保存方式,冷链保存运输的食品,口感更接近于新鲜的状态。
Q2、冷链食品会增加感染新冠的风险吗?
会,但主要影响的是冷链运输储存环节的工作人员。
新冠肺炎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者密切接触传播,这是各国公共卫生专家的共识。
尽管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除“人传人”外,还可能“物传人”,但通常来说,由于物品污染造成的感染,必须是污染量比较大,同时还需要长期反复接触,才有可能造成感染。
冷链食品的风险在于,因为运输储存的温度低,所以客观上而言,给了病毒一个更好的保存条件,但在疾控部门既往的流调溯源中发现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主要还是在搬运、操作等环节。
对于消费者来讲,正规途径销售的进口冷链食品,在入境的时候都必须进行食品外包装的消毒,以及食品内容物和包装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日常,疾控中心也会定期对市场上销售的高风险冷链食品进行抽检。
Q3、核酸检测呈阳性就一定存在感染性吗?
不一定。活的新冠病毒可以让核酸检测呈阳性,死的病毒片段也可以,但后者并没有传染性。
我国目前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毒,可以实现将新冠病毒杀死,但是有时候,包装表面仍可能残存死病毒或病毒片段,这些仍然可以被敏感的核酸检测测出。所以,作为消费者,一定要选购正规途径进口,且完成消毒的冷链食品。
Q4、冷链食品如何选购呢?
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选购生鲜产品,选购时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或手套,套住手来挑选,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同时正确佩戴口罩。
如果购买的是预包装冷冻冰鲜食品,要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且储存条件合适。
购物后及时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清洗双手,洗手前双手不碰口、鼻、喉等部位。
海淘、代购境外国家或地区商品,包括购买境外冷冻食品时要关注海关发布的检验检疫信息,并做好外包装消毒。
Q5、如何清洗加工?
将冷冻冰鲜食品放置冰箱冷冻室保存,不要存放过长时间,与熟食要分层摆放。尽量分装存放,避免大块冷冻食物多次解冻复冻。
保持厨房和用具的卫生清洁,处理食材前要先洗手,处理后也应先洗手再接触熟食。
做到生熟分开,处理冷冻冰鲜食品所用的容器、刀具、砧板尽量单独放置,并且及时清洁消毒。
Q6、冷链食品如何烹调食用?
烹调食用冷冻冰鲜食品时,加工烹调海鲜应做到烧熟煮透,烧熟煮透的一般原则是开锅后再保持10-15分钟。
尽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海鲜。
未食用完(已经烹调熟)的海鲜,请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尽早食用,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中心温度要达到70℃以上。
食用后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症状,要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食用时间、食品种类和食材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