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填:对冷链食品管控不应“一刀切”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步步高集团了解到,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将对于冷链食品的精准防疫管控等多个方面提出议案。
王填注意到,2021年以来一些监管部门在对冷链食品进行管控时,层层加码,扩大冷链食品管控范围,提升管控强度,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困难。
他指出,个别地方执行“一刀切”政策,直接不允许销售使用进口冷链食品。有的市场监管部门要求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实行“三专”,即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区售卖。实际上很多小型商超和餐饮店根本不具备实行“三专”的条件,其结果就是变相禁止销售使用进口冷链食品。食品都有一定的保质期,“一刀切”禁用和变相禁用,将造成大量的进口冷链食品临期或者过期,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也会造成严重的食物浪费。
另外,王填指出,有些地区对已经在其他城市进过监管仓(首站冷库、集中仓)做过预防性消毒、核酸检测的进口冷链食品,要求必须再进入当地的监管仓(中转查验仓)重复进行消毒和检测;有的地方扩大进口冷链食品的管理范畴,将进口非冷链食品、国产冷链食品也要求必须按照进口冷链食品的相关要求进行管控。
王填建议:“应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两个指南’和国家发改委‘若干政策’执行,不得加码要求,不得扩大执行范围。与上述精神相违背的进口冷链食品防控要求应该立刻停止执行。”
“全国互认各地监管仓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与核酸检测结果和相关证明文件。只要进了一地的监管仓,有相关的证明文件,该批次进口冷链食品即应允许全国正常流动和使用。”王填建议。
除此之外,王填指出,防疫文件中经常出现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其定义边界不够清晰。很多地方将其范围扩大到有进口冷链食品销售的商超门店的理货人员及生鲜销售人员、使用进口冷链食品原料的餐厅员工。一旦被确定为“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就会被要求每周、每三天,北京个别区甚至要求每天做一次核酸检测,个别地区还要求家属或同住者也定期进行核酸检测,甚至还有的要求对门店的相关员工进行闭环管理。
对此,王填建议,精准定义“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的范围。监管部门应该将管控重点放在“两个指南”提出的“重点场所”的“高风险岗位”,不得将一般销售或使用进口冷链食品的商超、便利店、餐饮门店的员工纳入“冷链食品从业人员”范围进行特殊管控。
- 07-21
浙江台州获冷链补贴资金2040万元
温岭:聚焦农产品“最先一公里” 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近年来,温岭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绿色...
- 06-08
龙口市涉氨制冷企业开展自查自改行动
为进一步深化龙口市涉氨制冷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升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龙口市涉氨制冷指挥部组织辖...
- 02-10
天津市河北区开展隔离点供餐单位、进口冷链及非冷链食品经营单位
天津市河北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内隔离点供餐单位、进口冷链及非冷链食品经营单位开展督查。检查中,要求经营单位严格落实“三专”...
- 08-23
2022第十四届全球冷链峰会在武汉举行
2022第十四届全球冷链峰会在武汉举行。来自行业协会、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国内外百余家冷链物流行业上下游企业代...